專訪曾繁光 用理性去愛

專訪曾繁光 用理性去愛

專訪曾繁光 用理性去愛

揭開報章,幾乎每一天都有桃色慘劇,事主有的憂鬱有的發狂,難道愛情真的會使人患上精神病?究竟是甚麼左右我們談戀愛的質素呢?擅長書寫兩性關係的精神科醫生曾繁光,以醫學角度跟大家理性地談情說愛。(原文摘自《愛羣通訊》)

精神狀態斲喪談情質素

感情糾紛延伸成涉及人命或暴力的慘劇屢見不鮮,當中有不少可能跟病態妒忌相關──事主懷疑另一半不忠,出現很多不理性的想法及情緒;當妒忌發酵到臨界點的時候,便有機會作出傷己害人的行為,譬如不斷審問,甚至持武器逼對方承認自己憑空的想像。發生這種病患,曾繁光醫生認為有可能是由以下問題所致:精神分裂、妄想症、抑鬱症、酗酒、人格障礙及勃起功能障礙。

「我有個男性個案,他因為不舉而絕望到拿著利刀跟蹤太太,揚言若見到她與異性親密地交談便會衝前去斬人;也有女士想在丈夫的麻辣火鍋裡下毒而去約見不同的醫生,以求收集大量鎮定劑……這些行為都是在患病後才出現,以我多年臨床經驗,因兩性關係而導致精神病的機會甚微。事實上,病患對自身的精神狀況欠缺洞察力,初發病時不自覺而錯過就醫的時機。」據曾醫生所指,愛情並非傷害精神健康的元兇;相反,精神狀態會斲喪談情的可能性及質素。

兩性關係講求個性協調

即使不至於病態,不少人視嫉妒為人之常情,尤其在著重個人得失的社會氣氛下,就連戀愛乃至個人也被商品化,曾醫生認為這是普遍人失戀的原因之一。

「很多人努力扮靚甚至整容,又或掩飾某些性格,這無異於把自己包裝成商品去銷售給異性,使對方接收錯誤的訊號。除非包裝一世,否則對方總有一天會發現『貨不對辦』,若協調不足便會鬧分手。只有放棄包裝並做回真我,讓別人看到真實的你,才有可能結束重複分手的循環。」

積極不干預──是曾醫生給有意尋找戀愛對象的人士的建議。不干預,就是不自我包裝,不刻意討好對象,順其自然;積極,就是主動去擴闊社交圈子。

「兩性關係講求兩個人的個性協調,而大部份人傾向挑選跟自己個性不一的人為終生伴侶。邂逅時,二人互相吸引,靠的是biological markers(生物標記),包括嗅覺及視覺。前者即費洛蒙,每種氣味代表特定的個性;後者即面孔特質,大致有十數款,每款代表不同個性。既然異性相吸並非建基於意識層面,那你再加把勁去吸引對方也只是徒然。我們不需刻意做甚麼去吸引異性,重要的是積極接觸更多不同的人,這樣才會提高在茫茫人海中遇上適合的對象的機會。」

婚姻成敗與家教有關

愛情長跑,起點設定在有情人身上的生物標記,但跑程多遠卻又跟其父母的教導有莫大關連。曾醫生認為,孩子將來婚姻的成敗很大程度取決於父母,是上一代孕育下一代的婚姻狀況。「當一個人得到愛,愛的基因才會被啟動,一次啟動可延續三代,所以想下一代婚姻理想,父母必須啟動孩子的愛的基因,鑰匙就是父母給孩子的那份愛。若父母能以賞識、肯定、愛與支持去教導孩子,幫助他們發展解決問題及面對壓力的能力,讓孩子學習包容與寬恕,孩子掌握這些重要的人際關係技巧,長大後自然懂得協調與伴侶的衝突,識得去愛人。」 愛的基因是父母為孩子埋下的種子,但必須配合孩子用心地灌溉,愛情才會健康地成長。曾醫生認為,健康的兩性關係有以下共通元素:

  • 對情人予以合理期望。
  • 著重自己以更理想的方式對待情人,而非單一顧及對方為自己付出多少。
  • 尊重情人的真我,不會把對方改造成理想中人。
  • 各持私人空間,同時也會交流及分享各自的生活點滴。
  • 養成情感交流的習慣。
  • 學習管理個人情緒,並培養足夠的包容心與和解力去處理衝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