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是避風港 ──如何支持家人紓緩工作壓力?

家是避風港 ──如何支持家人紓緩工作壓力?

曾有一個個案,兩年間在工作上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一位男士,飽受壓力之下,最終失業了,他不想家人知道自己失業的事實,每天照舊提著公事包如常地外出……後來,這位男士坦承要隱瞞自己在工作上的失意,是為了面子,也不想家人為他擔心。這位男士過份要面子無疑是個問題,但也需要想想究竟他的家庭關係是怎樣,使他不能坦然表達自己的困難?

又,有一位初出茅廬的年青人,在一間甚具規模的公司工作,工作氣氛及同事關係也不錯,但他每天工作都感覺很大壓力,因為上司會對他用心做妥的工作批改得體無完膚,雖然上司並無怪責,但他卻十分氣餒,不能接受自己的能力那麼差,每天都帶著不願意的心回到工作崗位,常感疲倦,放假時只想睡覺,且對家人脾氣暴躁、易怒,父母見他睡至中午仍未起床便責備他懶惰,並指他態度不尊重,而這年青人就覺得父母不明白他,日復一日,他與家人的關係由本來的良好變成疏離,他索性凡事不對家人分享和表達。

一人遇壓力 家人受影響

家庭中有一成員遇到職場壓力,無異於整個家庭承受相等的壓力,因為家庭是一個系統,成員關係密切,其中任何成員出狀況,必定為其他成員帶來影響。另一方面,家庭這系統也會影響成員應付壓力的能力。因此,讓我們以家庭抗逆力的角度,去探討怎樣支持家人紓緩職場壓力。

早期抗逆力的研究大多專注於個人特質,研究指出個人的抗逆力與某些個人特質有關,如:安托諾夫斯基(Antonovsky, 1987, 1988) 統合感 (Sense of Coherence)的概念,發現抗逆力強的人具備三種共通特質:(1)相信他們能掌控或影響事件;(2)能夠深刻感覺參與或投入於生活中的活動;(3)認為難題是個令人興奮的挑戰,有助進步與發展。但這些特質又如果得來?後來愈來愈多研究人員發現,人的抗逆力與家庭、社會環境中的某些因素甚有關聯。當孩童能夠在家庭或社會中接觸到至少一位關愛他的親人(包括父母、照顧者或其他成年人),他們面對困境的韌力會比較好。後來紛紛出現有關家庭抗逆力的研究,方向是強調家庭如何成為個人應付逆境的資源,結果發現下列的家庭特質有助個人及家庭應付壓力:

1.家庭共有的信念,視壓力或逆境為一起面對的挑戰,是可以克服的,並且會帶來成長;又或藉由宗教及信仰的追求,視危機為一種轉機。
2.帶領家庭的人(通常是父母),有良好的協作關係,使家庭擁有一定的穩定性。
3.家庭具有足夠的彈性,遇到新挑戰或改變時能重新組織以應變。
4.家庭成員彼此支持、尊重彼此的差異與需求、成員間關係緊密,可合作解決問題。
5.有清晰的溝通,訊息前後一致,面對不明的情況下能有效的澄清,使家庭成員在面對困難時能藉由清楚溝通,了解所處的情況。
6.家庭成員間能開放地表達情感,使家庭在面對危機事件時較有包容彼此情緒的能力;有適度的幽默感,使家人有愉快的互動。
7.有足夠的資源,包括經濟及社交上。當家庭遇上困難,有可支援的人際網絡,也願意尋求社區服務協助,包括所提供的資訊、物質支援、情感陪伴等。

以上這些家庭特質,在支持家人應付壓力的方法方面給予我們不少啟發。當然,這些家庭特質並非一時之間出現的,必須平日用心經營才有。換句話說,一個家庭若要成為成員克服壓力的資源,就需要由平時做起。

如何察覺家人有壓力?

家中成員感到壓力,其實不以言語表達也並不難以察覺的。人在壓力下有下列四方面的徵兆,家人可觀察當事人在這四方面的變化,及早察覺及支援:

1. 身體
易倦、失眠、食慾不振或暴食、頸肩背痛、頭痛、腸胃不適、心悸手震、呼吸急促、心跳加速、易病

2. 情緒
易怒、易哭、煩躁、緊張、焦慮、情緒低落、沮喪、煩悶、恐懼、擔心、過敏反應

行為
坐立不安、發脾氣、失去動力和興趣、說話太多或太少、逃避社交、工作效率低

思維
思想負面、消極、失去自信、善忘、難集中精神、思緒混亂

中國人的家庭,無論有多忙都頗重視一家人一起吃飯,我們可善用機會,在飯桌上的談話,不要只談些身外的事情,若能習慣地分享各人的生活近況和感受,便很容易知道家人遇到工作的壓力

鼓勵定期家庭聚會

定期家庭聚會,內容有時是開心的活動、聚餐,有時是家庭會議。這個平台十分有用,是聯繫家人的一個良好方法,也是孕育正面和積極價值觀的理想場地。帶領家庭的人,需多花一些心思,讓家庭會議的內容可以達到:(1)互相溝通、了解近況、分享感受;(2)一起享受美好歡樂的時光;(3)家中事務能分工合作,各人有自己的角色;(4)遇到難題時,一起商量,合作分析解決;(4)家人在遇到困境時給予安慰及鼓勵,並以正面態度一起去面對。
當家人有工作壓力,在家庭聚會中很容易就會提及,減低拖延問題的機會。此時,家人需保持冷靜,因家人間關係愈親密,自己的情緒愈容易受到牽動,作出未經思考的反應。家人可細心聆聽當事人的情緒,讓其充分宣洩,並以說話表示理解和尊重;然後才嘗試一起討論面對方法,若因太急於想出解決問題而給予不實際的意見,往往會令當事人更為難受。整個過程,溝通是清晰的,避免猜測,且並非由任何家中權威主導,而是給予不同觀點和角度,讓當事人經客觀和充分考慮下作出自己的抉擇。正如上面所述,抗逆力強的家庭,其中一個條件便是擁有這種開放、雙向、彼此尊重的溝通方式,而這種溝通,也是建立成員自信、彼此信任和合作關係的要素,每一位家庭成員均須學習。
愉快的活動,和適度的幽默感,對於處理壓力有相當好的效用,所以家人也可鼓勵或陪伴當事人一起做減壓或喜歡的活動,以助他回復清晰理性的頭腦,再一起協助他分析處境,解決困難。問題解決以後,家庭聚會中可一起檢討,總結智慧,從而汲取經驗,一起體會壓力所帶來的成長,感受將逆境賦予意義的過程。

鼓勵外向

無論家庭的力量多大,也有機會遇到不能獨力解決的難題,所以家庭抗逆力另一指標,便是這家庭是否「外向」,意思是家人間關係雖然親密,但也並非一個封閉的系統(即過於內聚或自我孤立,致使家庭以外的人無從提供支援),而是鼓勵其中成員參與社區活動,與家庭以外的人有連繫,建立自己的親戚或朋友網絡,甚至認識所居住社區的各種服務,視這些為家庭可用的資源,願意在有需要時從中尋求支持和協助。
雖然社會不斷改變,但中國人重視家庭的觀念至今依然鞏固,所以由現在開始,和我們的家人一起去經營健康的家庭,也就是一個抗逆力強的家庭,當遇到任何壓力時,家庭能成為真正的避風港。

原文摘自《愛羣通訊》
參考資料:
Antonovsky, A. (1987). Unraveling the mystery of health. San Francisco: Jossey Bass.
Antonovsky, A. & Sourani. T. (1988). Family sense of coherence and family adaptation.
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v. 50, 79-92
Walsh, F. (2003). Family resilience: A framework for clinical practice. Family Process 42(2): 1-19.